欢迎访问东吴公考官网
东吴公考全国咨询电话:400-088-0828

言语理解与表达

2021公务员考试行测试题汇编:文章阅读(14)

  任何物质产品,都会因消费而消失,而知识却在“消费”中永生。任何物质产品在交换中都会因为“给了别人,自己就没有了”;而知识却在交流中“给了别人,自己仍然有”。物质产品的消费,往往是以亡其载体,灭其信息的毁灭性消费方法进行的,而知识的“消费”过程则不会亡其载体,灭其信息,而是从不同的载体上不断转移,或者是由非生命载体向生命载体转移(读书、授业等),或者是由生命载体向非生命载体转移(论著、设计等)。
  物质产品的主要属性,在生产它的过程中便一次性地确定下来。但是知识不然,同是一种知识,对于不同知识结构的“消费者”来说,用场各不相同。同一种无线电知识,家庭主妇的“消费”,仅在于开关电视机;科学家的“消费”则表现为用奇妙的微分方程获得电视的最新理论。
  正因为知识的使用价值的再生性,带来知识使用价值的第四个特征:馈赠性。比如,我们今天利用牛顿定律,无须向英国交税;我们运用欧姆定律,也无须向德国支付专利费用,等等。这些都表现了知识使用价值的特殊性质。知识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是大家共享的特殊资源,向自然索取馈赠,最关键是向知识索取馈赠。
  1.1.
  “消费”在文中的特定含义是(  )。
  A.物质的耗费
  B.精神的耗费
  C.使用
  D.既是物质的耗费又是精神的耗费
  1.2.
  “生命载体”和“非生命载体”分别所指的是(  )。
  A.消费者和物质产品
  B.人的头脑和书籍资料
  C.运用知识的人和精神产品
  D.读书、授业等和论著、设计等
  1.3.
  本文的论题是(  )。
  A.科学劳动不同于一般劳动
  B.知识使用价值的特点
  C.必须重视知识的使用价值
  D.消费知识的过程是脑力劳动的过程
  几个月前,来自一些地方的研究人员演示了使光以每秒17米的缓慢速度通过一堆冰冷的钠原子的过程。但是把原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是非常困难的,要使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能够变成现实,需要采用简单一些的方法。
  德克萨斯州农业机械大学的韦尔奇博士意识到,在冰冷的钠原子中使光速降低的基本原理在热的铷原子中也同样适用。用热的铷原子做实验要简单得多,它包括把一个装有固体铷金属的特殊透明容器(称为“小室”)加热到大约100摄氏度,然后把两束经过细微调节、波长略微不同的激光射入小室。
  即使穿过普通的透明材料,比如玻璃或水,光速也会略微降低,因为光会与组成材料的原子相互作用。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影响是微弱的,并且任何加强这种影响的试图都会导致光的吸收。因此,重要的是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且不至于被吸收。韦尔奇博士通过小室做到了这一点。这种方法把铷原子置于一种非常微妙的量子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下铷原子不能吸收光。同时,两束光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另外一束波长很长的光,这束光的传播速度比原先两束光的速度要慢得多。
  降低光速能获得诸如非线性等其他一些效应。在大多数情况下,光的行为是线性的:把入射到玻璃上的光的强度增加一倍,穿过玻璃的光的强度也会增加一倍。但是,非线性意味着入射光的微小变化会导致透射光的巨大改变。正是这种性质使光学开关的设计者们兴奋不已。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工程师阿塔奇认为,人们在通过光缆传送光脉冲时,常常需要把某个用来与其他信号作对比的信号延迟一段时间。目前的做法是把其中一个脉冲沿着为此目的而专门建造的很多光纤发送出去,而采用一个大小为1升、装满高温铷气的小室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并且更加有效。
  韦尔奇小组的成员卡什说,装满铷气的小室在改变激光束以产生难以获得的波长方面极其有效。他们已在考虑运用这个原理制造一个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由于紫外线波长短,因此可以用来读取刻录在光盘等媒介上的形状更小、排列更紧密的数据。
  2.1.
  第三段加线句中“影响”一词的意思是(  )
  A.普通的透明材料使光的速度降低
  B.光对于所通过材料的原子的作用
  C.两束经过细微调节的激光的干扰
  D.小室中热的铷原子减慢光速的效果
  2.2.下列不属于韦尔奇所做实验的内容的一项是(  )
  A.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且不至于被吸收
  B.使铷原子处于不会吸收光的微妙的量子状态中
  C.使波长略微不同的两束光互相作用而产生慢光
  D.制造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来读取光盘上的数据
  2.3.
  第四段加线句中“这种性质”应该如何理解?(  )
  A.光的行为是线性的
  B.非线性效应
  C.入射光的微小变化会导致透射光的巨大改变
  D.降低光速能获得其他一些效应
  2.4.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温度接近于绝对零度的钠原子可以把光速降低为17米/秒
  B.在高温中的铷原子处在一种非常微妙的量子状态中
  C.利用热的铷原子传送光脉冲可以比利用光缆更加有效
  D.缓慢通过高温铷气的入射光具有非线性效应
  2.5.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利用钠原子降低光速的代价要小于利用铷气
  B.光通过高温铷气时,其传播的速度也会降低
  C.紫外线的波长短,所以传播的速度比较慢
  D.目前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已经成为现实
  当下社会语言中产生了许多新词,“美女”算是其中之一,因为它已经不是传统语意上的“美女”了,而是几乎泛指一切女性。“美女”一词的滥用,似乎发端于文学界,所谓“美女作家”。当从文学自身寻找价值比较艰难的时候,从语言学角度去寻找,反而显得容易些了,这也许可以算作中国文学对于语言学的新贡献吧。继女作家统统被称为“美女作家”之后,电视上每出现一位女教授,都会被称为“美女教授”。现在到商场去买东西,都会有营业员凑上来问:“美女,买什么?”
  在“美女”中,“美”已经成为虚词,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了。“美女”对语言学带来了新的挑战,那就是需要重新定义“美”的内涵。如果从前称美女是对女性美的赞赏的话,现在已经完全沦为一种轻薄了。而且,从前的人含蓄,似乎很少在口语中直呼一个人为“美女”,哪怕她真的是一个美女。这不是审美的个体差异问题,也不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特定审美现象,而是“美”字的滥用和美女称谓的泛化。就拿文化界来说,百姓对于知识女性的面孔可能是存在着“阅读定势”的,一看没到丑的地步,“美女”一词就脱口而出了,所以,现在大家需要区分的不是谁是“美女作家”、“美女教授”,而是谁不是“美女作家”、“美女教授”了。当特殊取代一般时,人们所做的就不是从一般中区别特殊,而是从特殊中区别一般了。
  一个词汇的运用越是被泛化,意义也就越是被抽空。汉语中有很多词已经被用死掉了,属于一用就滥,一滥就死,比如文化、愿景等等。在文化界,死掉的词可能还有“大师”和“伟大”。评价一个文化人,动辄就是“大师”;评价一件文化产品,动辄就是“伟大”;一个二流作家可以被称为“大师”,一部三流小说可以被称为“伟大”作品。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这个时代恰恰无大师,恰恰不伟大,才导致了“大师”与“伟大”词汇的泛滥。真正在大师辈出的伟大时代,“大师”与“伟大”这两个词反而是很少用的,大家在谦虚认真地思考、交流与商榷,而不是随随便便把“大师”和“伟大”的帽子一扣拉倒。只有目力不逮的人,才会到处乱扣“大师”与“伟大”的帽子。
  苏联解体以后,“同志”不好再称呼了,俄罗斯人不知所措,干脆称呼:男人、女人。于是,有人在喊一个人,却能引起半条街的回头率。“男人”和“女人”可以成为一种称谓,似乎是回到了对人的 最本质、最普世的称谓 层面,但也消解了语言的存在价值,实际上是语言的悲哀。“美女”所显示的,也是语言的滑稽与悲哀,对于用词和称谓的不加节制,有一天也许会导致中国人只能相互称“男人”和“女人”的尴尬境地了。“美女”一词的泛化体现的恰恰是语义的匮乏,以及词语尊严的下滑和人的漫不经心。
  3.1.
  与第2段画线处“情人眼里出西施”特定审美现象,最接近的是(  )。
  A.爱屋及乌
  B.洛阳纸贵
  C.买椟还珠
  D.程门立雪
  3.2.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中“美女泛化”的原因的是(  )。
  A.人们对知识女性可能存在着“阅读定势”
  B.现在的人不像以前的人那样含蓄和保守
  C.人们失去了认真思考交流和商榷的习惯
  D.现在“美女”一词已经带有轻薄的意味
  3.3.
  下列各项中,和“美女”一词同属称谓泛化现象的是(  )。
  A.电视主持人将所有节目嘉宾都称为“老师”
  B.近年来报纸刊物中频频出现“给力”一词
  C.皇帝在朝堂上往往称自己的大臣为“爱卿”
  D.某些人到处宣扬自己的“专家”身份
  3.4.
  对于“美女”一词滥用的现象,作者的态度是(  )。
  A.愤怒
  B.幽默
  C.悲哀
  D.无奈
  3.5.
  根据本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美女”一词的滥用是词语滥用的发端
  B.俄罗斯人互称“男人”“女人”体现了语言泛化问题
  C.运用频率越高的词语,其意义也就越抽象
  D.现代意义上的大师和传统意义上的区别在于包括了二流作家
  美国为什么要求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能为美国带来什么好处呢?目前国内流行的理解是,汇率之争的实质是贸易问题,美国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来解决美国对中国的高额贸易逆差问题。
  根据美国的统计数据,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同时也成为继加拿大和墨西哥之后的美国第三大商品供应商。[a],美国政府和美国的制造业今年频繁指责中国政府操纵人民币汇率,有意压低人民币汇价来促进出口,这对美国的制造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并且抢走了大量美国工人的饭碗。
  此外,由于中国低成本的生产优势,吸引了许多美国的跨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美国也以此指责中国在“挖空美国的工业基础”。如果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度升值,一方面可以极大地削弱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优势,阻止中国产品大量涌入美国;另一方面,提高美国公司投资中国的投资成本、使在中国的生产成本上升,以抑制美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
  目前国内流行的这种理解方式只是看到了美国的表面意图,还没有真正洞察到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深层次战略考虑。
  实际上,人民币升值既解决不了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问题,也解决不了美国制造业工人高失业率的问题,更解决不了美国传统制造业向低生产成本地区转移的问题。从中美贸易结构来看,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大宗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传统制造业产品美国现在根本就不生产,即使不从中国进口,美国也要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口。 如果美国政府真想缩小美中贸易逆差,其实非常简单,只要放松对中国进口美国高新技术产品和相关技术的管制就能做到。美国政府对中国进口产品的种种限制是造成美中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
  因此,要真正理解美国政府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深层次意图,就必须从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定位上来分析。众所周知,目前美国已把中国看作潜在的战略竞争对手。美国要保持世界霸主的地位,就必须遏制任何潜在竞争对手的发展,并且要采取“先发制人”的战略。把人民币升值问题放在这一战略背景上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美国积极要求人民币升值是其对华战略的一个重要策略,美国当初就是通过逼迫日元升值最后实现其阻击日本经济对美国构成的战略挑战的目的,美国想在中国故伎重演。
  4.1.
  第2段[a]处应填入的连词是( )。
  A.继而
  B.但是
  C.一时间
  D.于是
  4.2.
  文中最末段[b]处恰当的措辞是( )。
  A.阻击
  B.阻挡
  C.阻止
  D.遏制
  4.3.
  对第3段中“挖空美国的工业基础”一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强调中国的生产优势对美国工业的影响之大
  B.讽刺美国政府夸大其词,借此耸人听闻
  C.说明美国跨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
  D.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美国的发展构成威胁
  4.4.
  对“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根本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人民币升值来解决美国对中国的高额贸易逆差问题
  B.抑制美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
  C.减少中国产品出口对美国制造业造成的损害
  D.阻止中国经济的发展,永远保持其世界霸主的地位
  4.5.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人民币汇率低,所以中国出口的产品成本低,在美国市场上具有价格优势
  B.如果要缩小美中贸易逆差,只有放松对中国进口美国高新产品及其技术的管制
  C.美国现在根本就不生产传统制造业产品,表明将传统制造业向低成本国家转移是美国的一个策略
  D.即使人民币升值,美中贸易逆差缩小,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问题仍然存在
  4.6.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外资的引进及中国产品的出口都将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
  B.平衡贸易往来,根本之策不在于人民币的升值,最关键的问题还是贸易结构和贸易政策
  C.希望进一步发展本国的传统制造业是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阻止中国产品大量涌入美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D.美国曾逼迫日元升值导致日本经济发展受阻,历史的相似提醒中国要谨慎对待和高度关注人民币升值问题
  平常我们谈论较多的只是作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而对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爱因斯坦则较少提到,尤其是对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几乎根本没有触及、发掘。这不论对美术界、科学界和教育界认识爱因斯坦,都是一大憾事。
  在所有的艺术中,爱因斯坦是推崇西方古典音乐,对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品,他尤其酷爱。有一次有人问他对巴赫有何见解,爱因斯坦则回答说:“关于巴赫的作品和生平,我们只有聆听它,演奏它,敬他,爱他,而不要发什么议论……”
  最意味深长的动人的情景是,他常常同普朗克一起演奏贝多芬的作品。弹钢琴者是量子论的创始人普朗克,演奏小提琴的,则是相对论的创始人爱因斯坦。量子论和相对论共同构成了本世纪物理学科的两大支柱。在科学上面他们共同描绘了物理学的一幅优美壮丽的图景,在音乐艺术中,他们同样能奏出扣人心弦的和声。
  除音乐外,爱因斯坦还推崇文学。他热爱莎士比亚、歌德、海涅、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萧伯纳的作品。在青年时代,他常常同友人在一起朗诵海涅的《舒尔茨山游记》。大家知道,高斯是18、19世纪的德国伟大的数学家,可是在爱因斯坦的心目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比高斯更重要:“陀思妥耶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何科学给予我的都要多,比高斯还多!”
  这是因为他深深地懂得它们的伦理价值。爱因斯坦认为,文学艺术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们能够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他确信:“一个人的生命只有当它用来使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生活得更高尚、更优美时才有意义。”而大艺术家在这方面的作用往往要胜过科学家。
  在他的心目中,艺术和科学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并不是因为它们是两个闪闪发光、可以放在口袋里永远占有的金币,而是两个无限的、永远没有终点的世界。从事艺术、科学的最大乐趣不是占有,而是不断地追求。
  这些见解无疑充分表述了爱因斯坦同艺术之所以有密切关系的深厚根源。的确,科学和艺术是相互补充的,前者能满足我们的理性追求,后者能满足我们的感情渴望。
  在爱因斯坦看来,科学和艺术之所以值得追求,还因为它们体现了一种绝对的和谐的美。“三角形的三个高交于一点”,这一几何命题就具有高超的逻辑美,它在人们心中所激起的美感同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在人们心中所激起的美感是相通的、等价的。真正追求科学美的人,往往也会极力推崇艺术美。正因为这样,爱因斯坦才经常把科学的伟大成就比作是“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把美国著名实验物理学家迈克尔逊称为“艺术家”。
  在爱因斯坦看来,科学和艺术之所以是相通的,还在于两者都要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倘若没有诗人般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怎能以惊人的洞察力阐明相对论的原理?他自己就一再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音乐和文学诚然不会直接教你如何去解微分方程,但是却能拓展你的文化背景,丰富你的想象力,提高你的审美感和精神境界,从而有助于你成为爱因斯坦。
  5.1.
  第一段中,加下划线的“憾事”所指,理解最肤浅的一项是()。
  A.只知道爱因斯坦是科学家
  B.较少提到爱因斯坦作为艺术家和哲学家的一面
  C.没有触及和研究爱因斯坦和艺术的关系
  D.美术界、科学界和教育界不认识爱因斯坦
  5.2.第三段中,对画线的“意味深长”的意思,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他们的演奏扣人心弦,感人至深
  B.他们在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上看法相似
  C.两位著名科学家能在一起配合和谐地演奏贝多芬的作品
  D.他们都是既有科学创见、又懂艺术的人
  5.3.
  按照本文,对爱因斯坦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比高斯更重要”的原因,理解角度最肤浅的一项是()。
  A.科学价值
  B.文艺作用
  C.伦理价值
  D.精神意义
  5.4.爱因斯坦认为艺术与科学是相通的,其理由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科学与艺术都是无限的、永远没有终点的世界
  B.科学与艺术体现了一种绝对的和谐美
  C.科学与艺术是相互补充的
  D.科学与艺术都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
  5.5.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爱因斯坦最推崇西方古典音乐,是因为音乐对他的科学创见和思想闪光,往往起了催化的作用
  B.艺术创造和科学研究工作在起源上尽管不同,可是被共同的目标联系着,这就是要追求生活的美
  C.爱因斯坦不仅强调了科学研究中需要“想象力”,尤其强调了艺术中的“想象力”对科学创造的激发作用
  D.要成为有创见的科学家,他们不仅需要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还必须要有广阔深邃的文化背景
  答案与解析
  1.1.答案: C
  解析:
  本题属于词句理解题。
  文章首先指出“任何物质产品,都会因消费而消失,而知识却在‘消费’中永生”,接下来对这两种“消费”进行比较和说明,在最后一段作者点出“知识的使用价值的再生性”。由此可知,“消费”在本文中并不是“耗费”的含义,而是特指“使用”。故正确答案为C。
  1.2.答案: D
  解析:
  本题属于词句理解题。
  由文章首段最后一句话可知,“生命载体”指读书、授业等,而“非生命载体”则是论述、设计等。故正确答案为D。
  1.3.答案: B
  解析:
  本题属于表面主旨题。
  文章第一段通过比较物质产品和知识在“消费”上的不同,说明了知识的使用价值具有再生性特点;第二段通过比较物质产品和知识的属性的不同,说明了同一种知识在使用上,具有对于不同知识结构的“消费者”来说,用场各不相同的特点;第三段表述了知识使用价值的第四个特征——馈赠性。由此可知,文章主要介绍了知识使用价值的特点。
  A、D项未抓住文章主体词“知识的使用价值”,C项对文章主旨进行了引申,不合题干要求,予以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2.1.答案: A
  解析:
  此题考查对句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影响”一词的意思,首先锁定在画线句子之前。“影响是微弱的”与上文“即使穿过普通的透明材料,比如玻璃或水,光速也会略微降低”表达是一致的,应选A项。B项只是强调光对原子的作用,至于或大或小则未说明,且套入“影响是微弱的”句中不当。C项文字在画线句子之后,很明显不对。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影响是微弱的”,很明显,“影响”的界定在画线句子之前。D项的内容也不恰当,也是在画线句子之后。且C、D两项的结果是说明“影响”是强的,与原文意思不符。
  2.2.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对信息的范围的理解能力。首先是对“韦尔奇实验”的认识,结合原文第2、3自然段可以看出,实验主要是使光速降低,利用热的铷原子进行。A、B、C三项都属于“韦尔奇实验”的范畴,而D项的位置在最后一段,“制造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来读取光盘上的数据”则是实验之后的一种想法、考虑。因为“韦尔奇实验”成功了,实验之后成果的延伸,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所以D项不当。
  2.3.答案: B
  解析: 略
  2.4.答案: C
  解析:
  此题考查对信息的辨析能力。A项“温度接近于绝对零度的钠原子可以把光速降低为17米/秒”的表述是与原文一致的。B项可以从第3自然段中找到相似的表述,这种方法把铷原子置于一种非常微妙的量子状态中,也是符合原文意思的;D项可从第4自然段首句中得到启示,即“降低光速能获得诸如非线性等其他一些效应”。C项有误,文中没有说用“热的铷原子”代替光缆,只是高温铷气的小室与光纤对脉冲的发送相比效果更好。
  2.5.答案: B
  解析:
  此题考查对信息的推断能力。推断正确项是B。“光通过高温铷气时,其传播的速度也会降低”,这一推断就是文章要研究的中心内容。A项错在“代价”的比较上;C项两者不存在因果关系,应是“读取更紧密的数据”;D项说法不对,现在应用没有成为现实。
  3.1.答案: A
  解析:
  本题为词语理解题。
  “情人眼里出西施”比喻由于有感情,觉得对方无一处不美,有点盲目喜欢、盲目爱的意思。选项中,只有A项“爱屋及乌”与之相近。“爱屋及乌”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爱与他有关系的人或物,说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关爱到了一种盲目热衷的程度。
  “洛阳纸贵”原指洛阳之纸,一时求多于供,货缺而贵,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买椟还珠”原意是买来珠宝而只留下漂亮的盒子不要里面真正价值高的珠宝,经常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比喻尊敬师长,或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这三个成语明显不符合题干要求。
  故正确答案为A。
  3.2.答案: D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选项D“现在的‘美女’一词已经带有轻薄的意味”是“美女泛化”的结果,而不是其原因。
  A项表述正确,可以从第二段“就拿文化界来说,百姓对于知识女性的面孔可能是存在着“阅读定势”的,一看没到丑的地步,“美女”一词就脱口而出了”这句话推断出来;B项表述正确,可从“从前的人含蓄,似乎很少在口语中直呼一个人为“美女”,哪怕她真的是一个美女”推断得出;C项正确,可由第三段“真正在大师辈出的伟大时代……大家在谦虚认真地思考、交流与商榷,而不是随随便便把“大师”和“伟大”的帽子一扣拉倒”推断出来。
  故正确答案为D。
  3.3.答案: A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选项A中“将所有节目嘉宾都称为‘老师'’”这本身就是一种泛化,不可能所有嘉宾都是老师。A项符合题干要求。其他三项均与文意不符,予以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3.4.答案: C
  解析:
  本题为态度理解题。
  文章主要讲述了“美女”一次滥用的原因及其给语言带来的负面影响。根据文章最后一段“‘美女’所显示的,也是语言的滑稽与悲哀”之意可知,作者对这种现象的态度是“悲哀”。C项正确。
  A项“愤怒”语意过重;B项“幽默”是一种调侃的态度,显然与文章表达的语体色彩不一致;D项“无奈”指“无可奈何”,含有针对某种现象不能提出建设性建议之意,显然文章并没有针对“美女”一词滥用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故正确答案为C。
  3.5.答案: B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B项表述正确,从文章最后一段“苏联解体以后,“同志”不好再称呼了,俄罗斯人不知所措,干脆称呼:男人、女人……消解了语言的存在价值,实际上是语言的悲哀”可以得出推论。
  A项错误,文章只是说“‘美女’一词的滥用,似乎发端于文学界”,但词语滥用的发端,文章没有提及;C项偷换概念,文章中说的是“一个词汇的运用越是被泛化,意义也就越是被抽空”,“泛化”和“运用频率高”并不能等同;D项错误,文章第三段提到“大师”泛化的问题,并不是以“包含不包含二流作家”作为区分“现代意义上的大师”与“传统意义上的大师”的标准的。
  故正确答案为B。
  4.1.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虚词填空。
  结合上下文,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问题导致“美国政府和美国的制造业今年频繁指责中国政府操纵人民币汇率”,因此连词连接的句子为因果关系,所以D项正确。A项表继承关系,B项表转折关系,C项和连接词后的”今年“语意矛盾,都不恰当。
  故正确答案为D。
  4.2.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近义实词不同侧重点的辨析和语境搭配。
  “阻击”指以兵力、火力阻止或迟滞敌人前进,不符文意;“阻挡”、“阻止”词义程度较轻,不能正确表述作者本意;“遏制”是指被迫停止,在词义程度和语感上最符合语境。故正确答案为D。
  4.3.答案: B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结合第3段内容可知,A、C、D项正确。通读文章作者并没有讽刺的用意,只是引用对方的原话,只是引用的作用,B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
  4.4.答案: D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A、B、C项错误,由第五段首句”实际上,人民币升值既解决不了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问题,也解决不了美国制造业工人高失业率的问题,更解决不了美国传统制造业向低生产成本地区转移的问题“可知;D项正确,根据第六段尤其是”美国要保持世界霸主的地位,就必须遏制任何潜在竞争对手的发展,并且要采取'先发制人'的战略“可推出。故正确答案为D。
  4.5.答案: C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A项正确,可由”如果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度升值,一方面可以极大地削弱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优势“推出;B项正确,可由”美国政府对中国进口产品的种种限制是造成美中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推出;C项”美国现在根本就不生产传统制造业产品“明显错误;D项正确,根据”如果美国政府真想......只要......就能做到“可知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对于美国来说并不是大问题,并不是美国存在巨额贸易逆差问题的主要原因。故正确答案为C。
  4.6.答案: C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A项正确,可由”如果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度升值,一方面......;另一方面......“推出;B项正确,可由”从中美贸易结构来看......如果......只要......就能做到“推出;C项错误,由”从中美贸易结构来看......这些传统制造业产品美国现在根本就不生产,即使不从中国进口,美国也要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口“可知美国现在并没有要发展传统制造业,而且美国阻止中国产品涌入美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想保住世界霸主的地位;D项正确,根据文章最后一句话可推知。故正确答案为C。
  5.1.答案: D
  解析:
  第一段的最后一句的主干是“这是憾事”,所以“憾事”就是“这”的指代内容,而“这”前是句号,显然所指内容是前一个句子的内容。
  5.2.答案: B
  解析:
  注意段末的“在科学上面他们共同描绘了物理学的一幅优美壮丽的图景,在音乐艺术中,他们同样能奏出扣人心弦的和声”一句。A、C两项都只说了音乐一个方面,而D项则过于空泛。只有B项能够具体地体现这个词语的意思。
  5.3.答案: A
  解析:
  在这里,爱因斯坦所谈论的是文艺作品所显示的伦理价值对“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重要意义,是把科学和文艺放在对比的角度谈的,而高斯是科学家,陀斯妥耶夫斯基是文学家,文艺、伦理、精神,这里都属于文学创作的意义。
  5.4.答案: C
  解析:
  >注意题干要求,应该是“爱因斯坦认为”,在文中找相关信息。A>项见于第六段,注意“在他心目中”,表明后面是他的看法;B>项见于第八段,注意“在爱因斯坦看来”,也在提示我们,后面是他的看法;D>项见于第九段,同样有“在爱因斯坦看来”这样的提示语。只有C>项,出现在第七段,是作者对爱因斯坦见解的分析,而不是爱因斯坦本人的认识。
  5.5.答案: B
  解析:
  错在说艺术创造与科学研究共同目标都是追求生活的美,从文中看,“科学美”和“艺术美”并不是一码事。
 

最新推荐

03-082021年苏州高新区公共卫生事业单位招聘公告

03-082021年3月8日国内外时事政治

03-082021年3月7日国内外时事政治

03-082021年3月6日国内外时事政治

03-082021年江苏省属事业单位招聘咨询监督举报电话表

03-082021年宿城区事业单位招聘人员职位表

03-082021年宿城区事业单位招聘人员公告

03-082021年宿迁市市属事业单位招聘职位表

03-082021年国考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面试公告

03-082021年国家公务员国资委面试公告